迄今為止,機器人產業的中心是產業用機器人。 因為以自動化工廠等使用的制造業用機器人為中心,機器人產業得到了發展。 其結果,韓國的機器人密度(每1萬名工人中機器人數量)是世界更高水平。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發表的《世界機器人報告書》顯示,以2021年為基準,韓國的產業用機器人密度達到了1000臺。 這比2020年的932臺增加了68臺(7%),機器人密度上升到4位數的在全世界只有韓國。 與2011年的347輛相比,10年間增加了約3倍。 其次是新加坡、日本、德國,以人工費較高的制造業強國為中心,產業用機器人數量較高。 加快自動化投資步伐的中國排在第5位,超過美國(第9位)。 報告書分析說:"主導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的韓國是產業用機器人的主要顧客。"
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336億美元(約44萬億韓元)。 其中,包括特殊機器人在內的服務用機器人占57%。 全球機器人產業大致分為在制造業現場執行自動化作業的產業用機器人市場和醫療(手術機器人)、家庭(清掃機器人)、軍事(偵察機器人)等服務用機器人市場。 據悉,三星電子將于明年上市的可穿戴機器人"Botfit"也是幫助老人或行動不便的人步行的服務機器人。 最近在證券界主導機器人股上升的斗山機器人或彩虹機器人具有優勢的領域是協同機器人。
雖然機器人密度居世界首位,但韓國的服務用機器人市場才剛剛起步。 據韓國機器人產業振興院發表的《2021年機器人產業實態調查》顯示,國內機器人產業銷售額比前一年增加2.5%,達到5.6083萬億韓元。 其中,產業用為2萬8740億韓元,占全體的一半。 相反,專業、個人服務用機器人的規模不到1萬億韓元。 與服務領域的后起之秀中國(14萬億韓元)相比,也遠遠落后。 規模也很小。 國內2500家機器人企業中,中小企業比率達到98.7%。 其中一半銷售額不到10億韓元,屬于零散水平。
2012年由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技術出資成立的RoboCare在世界上開發了可以與人類相互作用的認知訓練機器人"Siver",并正在制造為癡呆癥患者和發育障礙兒童的照顧護理機器人。 RoboCare理事吳成勛(音)指出:"市場上經常看到的服務機器人70%以上是中國產品,正在迅速蠶食市場","因為成本比國產產品低20~30%,所以也有不少公司只引進中國產機器進行軟件" 接著指出:"如果沒有對有技術能力的國產機器人企業的支援,就很難搶占市場。"